国药集团成员企业

  • 佛山成药老字号概述

    佛山,古称季华乡。唐贞观时期,乡人在塔坡岗掘出三尊铜佛,据载是东晋僧人建佛寺所留,遂认为这里是佛家之山,于是将季华乡改名为『佛山』。佛山,为古代四大名镇之首,是武术之乡,冶炼之乡,同时也是岭南的成药之乡。佛山成药的发展源远流长,其制药之始可溯源至葛仙云游丹灶炼丹。

    展开更多+
    【葛洪炼丹】

    东晋成帝时,葛洪与妻鲍姑云游四方,至珍丰市(现南海丹灶),浓阴之下偶得一佳泉,水清且涌流不息。遥见村外有一座土岗,遂登至岗顶,此岗山环水抱,群鸟和鸣,百花齐放。二人在岗上寻得丹土,心中喜悦,认为此处实为炼丹之所。于是举锄劈灶,从村中取得泉水,在岗上燃起熊熊炉火,炼起丹来。经几载煎熬,大功告成。

    【造药著述】

    葛洪除研习书本知识与前人经验外,还特别注意对客观事物作深入细致的观察,且勤于钻研,因而在学术上大有建树。其著作《肘后备急方》记载了他对各种病症长期观察的成果,其中有许多是医学文献中最早的记录。如他记载了一种叫『沙虱毒』的传染病,即现在所称的恙虫病。国外在二十世纪才发现此病的病原,而葛洪早在一千多年前,在没有仪器的协助下,发现了此病的病原、病状、感染途径、预后与预防方法。

    【突发疫疾】

    话说,丹灶镇一位村民忽得怪病,初时身起红疹、恶心呕吐、头痛发热,后高热不止、烦痛不解,遂致死。不久其家人因同样病症而亡,村里数户人家出现同病症。村里的老人说这是鬼神诅咒,遂祭奠山神,并将患病者统一赶到村庙祈求神灵宽恕,却未有好转,患病者仍日增。

    【村庙视疾】

    此时,有人提出葛洪夫妇习道法通仙术,便请他们下山相助。夫妇二人赶至村庙,掩面并以艾叶汁涂抹四肢,入庙内了解病况。待检查完毕,葛洪告知村民:『此病非鬼神之作,应是瘟病,需找出病源。』遂让熟悉山路的村民带路到日常劳作的地方。

    【上山搜病】

    葛洪一连数日细致观察,终于在草地里发现了一种比小米粒还小的幼虫,唤其『沙虱虫』。村民应是被其吸血后,感染上疟疾,并相互传染。他随即广采草药,制药布施,总算将村里的疫情控制下来。临走前,他还将预防疟疾的药方教给村民,村民对此感恩戴德。

    【千年功德】

    自此,附近常有患者至岗上求医,葛洪夫妇都细心救治,并常向村中父老传授治病养生之法,深得当地群众爱戴。两人仙游之后,人们在当地建有葛仙祠,将葛洪所遗之著述及仙钵放于祠内供奉,吸引了不少医家及修道之士前来拜谒。葛仙祠香火连绵一千五百多年。

    【昭遇修书】

    北宋时期有一部对中医发展有深远影响的官修方书,名为《太平圣惠方》,其主编之一的陈昭遇是南海人。太平兴国三年,陈昭遇奉宋太宗赵光义之命编修医书,与众御医广泛收集医药方书及民间验方,检验并按类分述各科病症。历时十四年成书,由宋太宗御笔赐序,颁行全国。

    【御前请旨】

    《太平圣惠方》成书后,宋太宗甚为欢喜,欲为陈昭遇重修宗族祠堂、立牌坊。陈昭遇跪谢圣恩,请求太宗将此恩德惠及故乡,用于重修葛仙祠,发扬家乡重医造药的风气,使得百姓健康长寿。太宗恩准,遂派人修葺葛仙祠,另赐赠《太平圣惠方》存于祠内,供乡人传习。岭南一带研习医药者更甚。

    【佛镇兴盛】

    古代佛山水道众多,码头港口不计其数,宋代时期铸造业与陶瓷业已闻名天下,并出现了海外贸易。宋代靖康之乱至明初,为避战祸,诸富迁至时局较为安稳的岭南一带。手工业的发展,贸易的兴盛,劳动力的聚集,进一步推动了佛山的兴盛,为药业的发展提供了先决条件。

    【佛药始兴】

    自明代万历年间梁仲弘蜡丸馆首创『万应抱龙丸』并风行岭南起,佛山成药的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沉淀后实现了质的飞跃。明清时期佛山成药各字号如雨后春笋般涌现,一个个经典名方横空而出。当时成药行业从业人员达数千之众,字号逾百家,产品逾千种。其影响力远至港澳,东南亚,以及海外华人地区。

    【战火风霜】

    日军侵华期间,佛山成药行业遭受前所未有的浩劫,致使各老字号或避乱远迁,或枯灯残燃,或老树根断。抗战结束后,民国政府政治腐败,社会生产仍不得恢复。加上民国政府的货币政策失败导致货币不断贬值,这对于刚经历战火洗礼的佛山各成药老字号来说,无疑是雪上加霜。至解放初,成药行业残存字号仅剩下六十余家。

    【继往开来】

    一九五六年,为确保传统方剂不致失传,人民政府对全行业进行公私合营,整合原有的一些著名的老号祖铺,成立佛山联合制药厂。后经拆分并转制,成立佛山冯了性药业有限公司,佛山德众药业有限公司。二零零六年,荣山国际收购两厂。二零零九年,荣山国际更名为盈天医药,完成对广东环球,山东鲁亚,南海药材等公司的并购,并成功在香港联合交易所主板上市。

    【佛药新纪元】

    二零一二年,盈天医药引入中国医药集团总公司作为战略投资者,成为世界500强-中国医药集团的成员企业。二零一三年,盈天医药与贵州同济堂整合重组,公司更名为“中国中药有限公司”。中国中药,作为中国医药集团中医药板块的产业整合平台,将在继承优秀中医药传统文化的同时不断创新,成为中药行业的引领者。

     

  • 四百年老字号“梁仲弘”

    『梁仲弘万应抱龙丸』创自明代万历初年,是佛山最早的中成药蜡丸之一,至今历四百三十多年而不衰。其创始人梁仲弘,于明万历元年(一五七三年)在佛山镇朝市街开医馆。他以『德、精、诚』为行医宗旨,不断钻研古方,并从日益积累的临床经验中苦心研制中药方剂,且制药时注重选材的质量,从不粗制滥造。因此,患者治愈率高、药品效果显著。不久,医馆声名在外。

    展开更多+
    【独创包装】

    梁仲弘研制出几种颇有疗效的成药蜡丸在医馆出售,其中以专治小儿腹痛、吐奶的特效药『抱龙丸』最负盛名。古代成药方剂以丸、散、膏、丹、酒等为主,丸剂是最为常用的剂型。药丸制成之后,需要好的包装,以便保存和携带。梁仲弘制作的成药药丸,刚开始是用蚬壳装药膏,两个蚬壳接缝处封以蜡,故又称『蚬壳膏』,后经不断研究与试验,改成纯蜡壳包装。

    【众人求药】

    蜡壳封装的『抱龙丸』因药效更为显著、携带更为方便,一经面世,便获得成功,求购者日益剧增。在那个医疗设备落后的年代,人们把它视作『看门』的必备药品,凡婴幼儿患上急慢性惊风病症者一经服用,立即药到病除。『抱龙丸』很快行销至全国各大城市,就连穷乡僻壤,凡家有婴幼儿者莫不贮备,以应急需。

    【新馆开张】

    随着『抱龙丸』的销量日增,梁仲弘声名远播,求医求药者应接不暇,医馆急需扩大规模。于是在佛山闹市早市街(今福贤路一百七十六号),兴建新医馆。新医馆定名为『梁仲弘蜡丸馆』,以销售蜡丸为主。这是佛山以本人名字命名的最早的成药店号之一,也是全国中成药最老的店号之一。

    【仵工抬棺】

    相传,梁仲弘蜡像馆开张之日,吸引了众人到贺,店铺里三层外三层围满了看热闹的人。忽然有四个仵工快步把一口棺材抬至店内,一个人托着板凳亦随后而至。药店伙计一时大惊失色,不知所措,围观人们更是莫名其妙。细问之下,原来是仵工误将近邻办丧事买下的棺材送至此处。

    【五鬼进财】

    梁仲弘当时灵机一动,将错就错,吩咐把棺材抬到偏厅,奖赏了仵工,并将棺材簪花挂红,燃放鞭炮,庆贺送来了『官』和『财』,为大吉大利之兆,后人称之为『五鬼进财』。此事很快传遍四里八乡,为世人津津乐道。据说后来那口棺材日久霉烂,梁家后代便将棺材头尾板雕成两个木头公仔用来供奉,以谢财神。

    【众毁招牌】

    『五鬼进财』应是梁仲弘蜡丸馆的宣传手法,其神话效应为蜡丸馆的传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,使得『抱龙丸』广为人知。传说,因群众信赖『抱龙丸』的功效,纷纷传言用原张挂在店铺门口的『梁仲弘蜡丸馆』招牌之木熬水也可治病,四乡农民竟偷偷刮其招牌的木屑作药,把招牌弄得面目全非。可见祖铺老号深受民众的信赖。

    【古方承继】

    梁仲弘『抱龙丸』至佛山中成药业全盛时期,仍保持领先地位,于抗日战争时期衰落。抗战胜利后逐步恢复发展一直到公私合营,后并入盈天集团旗下的佛山冯了性药业有限公司。经过多年努力,冯了性公司成功攻克了限制『抱龙丸』发展的所有难题,使之实现飞跃式增长。冯了性药业公司承继四百年古方,为民制药,为佛山药业重塑辉煌。

     

  • 三合一品牌“冯了性”

    冯了性,明末清初著名医药师,其父冯炳阳粗通医道和药理,于佛山经营药铺。凭借多年行医实践,创制出一种医治跌打劳损、腰腿酸痛的药酒,取名『万应药酒』。冯了性自小受父亲言传身教,经过多年潜心研究,完善药酒配方,后改名为『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』。『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』行销数百年,是传统佛药鼎盛时期的见证。

    展开更多+
    【药酒传说】

    关于冯了性改良药酒的过程,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:据说冯了性当年帮父亲售卖药酒时,一次由于挑药酒太累,停在路上睡着了。此时一条蛇顺着挑酒的藤枝往上爬,刚爬到酒桶口时,因蛇身过重,连同藤枝一并掉进酒里。冯了性醒后看到此状,将已淹死的蛇捞起,挑酒继续上路,如常售卖。

    【改良配方】

    谁知许多患者反馈说那天的药酒效果更好了。冯了性心想难道是因为泡过蛇的缘故使得酒性有所改变?经验证,发现酒性并未因蛇而变。后恍然想起挑酒的藤枝。于是反复验证,确定酒是浸泡藤枝后增强了药性,而这条藤枝就是中药材丁公藤。后冯了性对药酒的改良配方中,注重对丁公藤的合理使用,使药酒疗效更好。

    【风行全国】

    至清道光年间,『冯了性药铺』实行医、药一体,发展到鼎盛时期,产品销路日广,风行全国。至清末,冯了性药酒已在全国设有超过十五家分厂。药铺除了生产『冯了性风湿跌打药酒』外,还生产其他跌打药品。当时的冯了性药铺被称为『佛山药王』。关于这个称号的由来,流传着一段佳话。

    【施医赠药】

    相传道光年间,为防范外国侵略,林则徐大力整顿海防,积极备战。一日,林则徐校阅水师,演练完毕后探望伤兵。在帐篷外,见几名士兵正在搬卸印有『冯了性』字样的货物,问一旁的副官方知:佛山冯了性药铺听闻将士日夜操练,时有损伤,为解军中药物稀缺之急,定期捐赠药酒、药品,并遣药师义诊。

    【义感总督】

    副官接着说:『如今军中凡受伤者,用冯了性药酒调理,两三日即可痊愈。冯了性药铺被众人称颂为「药王」。』林则徐听后深受触动,走进篷内,阵阵药酒味扑鼻而来,果见两名医师正帮伤兵诊治,身后有数人排队静候。

    【总督赠匾】

    林则徐回到住所,遂吩咐亲兵取来纸墨,亲笔题写『佛山药王』四个大字,命人制成牌匾,送到冯府,以褒扬冯了性药铺的义举。自此,林则徐所赐牌匾『佛山药王』高悬于药铺内堂,冯了性药铺声名更著。无奈抗日战期间牌匾被烧毁。

    【现代传承】

    一九五七年公私合营时期,由『冯了性药铺』等五十七家制药店铺组建成『佛山联合制药厂』,后更名为『佛山市制药一厂』。二零零零年企业经过资产重组,组建成有限责任公司,并恢复了『冯了性药铺』传统老字号称谓,定名为『佛山冯了性药业有限公司』。自此,冯了性,既是人名、药名,又是企业名称,是『三合一』的佛药品牌。

     

  • 中外驰名“源吉林”

    源吉林甘和茶是两广一带百姓家中的常备药,始创于一八九二年,俗称『盒仔茶』。它影响范围广,功效多样,一直伴随着两广一带人民的成长。除两广外,闽浙地区人民、海外华侨也对源吉林甘和茶高度认可。源吉林甘和茶为岭南成药的一大特色,因其剂型独特,服用方便,疗效卓著而热销百数年。可人们熟悉的『盒仔茶』,第一盒出售的地方却是佛山的一家颜料店!

    展开更多+
    【经商有道】

    源吉林创始人源吉荪早年在佛山汾水铺聚龙街经营『三昌颜料店』。小儿子源文湛是中医师,于清光绪十八年,创制出甘和茶、回春散、戒烟丸、牙痛水等成药,在颜料店内以『流泽堂源吉林』名义发售。成药创制初期,他们采用赠送、试销时先货后款及包滞销退换货的方法对各药行进行推销;并在附近乡村请路人试饮。由于甘和茶对四时感冒疗效确切,逐渐受到邻近民众的认可。

    【赠茶惠民】

    清光绪二十四年,珠三角一带突发时疫,并蔓延至粤北和湖南一带。疫病横行期间,源文瑞、源文湛兄弟动员全部力量赠饮送药。不少人服用后,轻者痊愈,重者病症减轻。且甘和茶迎合大众追求物美价廉的心理,售价低至一个铜钱。许多患者甚为感激,不少人赠送牌匾鸣谢。自此甘和茶在广东、湖南各地树立了信誉,销路大增。源氏兄弟遂在佛山专营甘和茶及其他成药,并改店号为『源吉林号』。

    【远销海外】

    全盛时期的源吉林,拥有佛、穗、港、新四大联号。业务遍及东南亚及海外华侨聚居地。总资产达二百万港元,在全国成药行业中首屈一指。一九五六年公私合营,源吉林甘和茶被纳入佛山联合制药厂。转制后,由佛山制药二厂(德众药业前身)生产。『源吉林』获得了全国老字号的称誉,甘和茶生产销售至今。新世纪后,德众药业根据甘和茶的古方研制出『源吉林凉茶』。

     

  • 跌打世家“梁财信”

    十九世纪初至民国末期,佛山澜石有一间诊所十分兴旺,省内外许多骨伤科患者慕名前来求医,这就是远近闻名的梁财信医馆,其跌打名药至今畅销。梁财信医馆以医治跌打金疮疗效显著而声名远播,以至于当时佛山有『梁财信驳骨,鸡脚换鸭脚』之俗谚。其创始人梁财信,原是『务农』、『武夫』出身,为何被推崇为『跌打世家』?

    展开更多+
    【惨遭暗算】

    话说梁财信年轻时以务农为生,练得一身武艺,在村里兼任『更练』(相当于现在的保安员)。他为人正直,好打抱不平,因而与盗贼结下仇怨。二十岁时,一日外出巡逻,行至暗巷,忽被三五人一拥而上,对其一阵拳打脚踢。梁财信寡不敌众,被打断双腿。其兄把他送到附近的跌打医生潘日舒处求医。

    【卖身求艺】

    因家贫付不起医药费,梁财信主动提出『为奴以报』。治愈后,他随潘日舒行走江湖,习医学艺。因为人勤恳、好学,得潘厚爱,不仅传他跌打秘诀,临终时更将所有医书古籍,秘传笔记尽传给他。梁得潘真传后,于四十二岁时,在澜石以方伯家庙钟鼓楼为馆址,采用『保元堂』为堂名,挂起『梁财信医馆』的招牌行医。

    【妙手回春】

    相传一名姓关的少年,因负重物跌断胫骨,十分痛苦,被抬至澜石求医。梁财信检查后道:『其胫骨已碎,骨折可以驳,骨碎不能驳!』沉吟片刻,先让患者服下麻药,吩咐伙计找来一头壮硕的母羊,生截其骨。待麻药起效,用银刀切开肌肉,钳去碎骨,用锯将断口截齐,按照患者断口尺寸用羊骨接驳。术后一段时间,患者即可行动,至七十多岁才辞世。

    【精心配药】

    梁财信除精通医治外伤性骨折外,在配制药物上亦有独到之处。他见跌打伤者,诊治时常常痛苦难忍,迫切要求止痛,便配制出跌打止痛散。该药散主要用鸦片配制,分量控制适宜,作为麻醉剂,有较好的止痛效果,一经推出,大受患者欢迎。梁财信所创制的药丸、药酒由于功效显著,内用外敷两适用,得到患者传颂,声名渐广。其名药『梁财信跌打丸』现由佛山冯了性药业有限公司生产,已被载入《中国药典》,药典中共有五个药品以人名命名,其中佛山成药占两席,『梁财信跌打丸』便是其中之一(另外一个是『冯了性风湿跌打酒』),可见其知名度之高。

     

  • 科场良师“黄恒庵”

    黄恒庵蜡丸馆,设在佛山市走马路(今福宁路),始创于明天启年间。创始人黄恒庵,祖籍顺德,后迁居佛山。他精通医理,在佛山设馆行医,由于注意总结临床经验,悉心研究方剂,先后研制出乌金丸、活络丸、牛黄丸、卫生丸、宁神丸和理中丸等几个蜡丸品种,在临床上有较好疗效,成为明、清两朝科场中常用药。

    展开更多+
    【惊现赝品】

    话说黄恒庵老铺,有一段被迫改名的趣事:当时店铺由黄恒庵之子黄日赓主持。因所售药丸疗效显著,价格适中,蜡丸馆的生意蒸蒸日上。怎知市场上竟出现仿品,其大小、包装皆仿黄恒庵蜡丸所制,还印着『黄恒庵』三个大字。黄家遂委托官府查办,但屡查不止。此时,朝廷昭天下避明代九朝皇帝庙号,『恒』字属避讳之列。真是『屋漏偏逢连夜雨』!

    【偶得妙计】

    黄日赓思量多日,仍一筹莫展。一日,见小儿练字,便上前夸道:『吾儿书法日益见长啊!』岂料小儿专注抄写,突听声响受了惊吓,手一抖在正写着的『日』字下斜斜地加了一横。小儿懊恼,正要把纸换掉,却被黄截住,只见黄看着那个斜了的『旦』字,朗声笑道:『只需改一笔,吾忧可解!』遂取过笔墨,大笔一挥,纸上跃然一个『』字。

    【招牌改名】

    随后,黄日赓命家奴将招牌和包装上的『恒』字统统改成『』字。这样一来,既可避讳又保留了原名,而且更容易引起顾客注意,一眼即可辨识真假。可谓一举多得。此后经百数年不易,成为子孙标榜老字号的佳话和业内人士津津乐道的话题,直到清代中叶才恢复原来的『恒』字。

    【不速之客】

    黄恒庵蜡丸馆所制售的成药以『乌金丸』最负盛名。关于『乌金丸』,民间流传着一个传说:黄恒庵年轻时勤于钻研药方,常忙到深夜,因用脑过度时有头疼。他的家紧靠河边。一天晚上,一名不速之客(水鬼)来到黄家。黄初时十分惊悸,后见『水鬼』并无害人之举,便大着胆子邀水鬼饮酒谈天。此后一人一鬼竟成了无话不谈的朋友,每晚把酒同欢。

    【水鬼娶妻】

    一晚,『水鬼』对黄说:『明天我要成亲,请你不要去河边。』黄点头答应,但心存疑惑,决定看个究竟。他悄悄地走向河边,突然刮起一阵大风,把前方的妇人卷进河里,黄连忙扯住妇人的衣袖,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总算将妇女救起。次日晚上,『水鬼』刚进黄家便骂:『为何阻拦我娶妻?』黄理直气壮地说:『你何不娶个女鬼,偏要害死一条人命呢?』『水鬼』听后觉得有道理,不再害人。

    【水鬼献方】

    『水鬼』的行为感动了上天,不久被提升去异地担任城隍。上任前,他邀请黄恒庵饮酒叙旧。黄依约前往却不见其踪影,忽传来『水鬼』的声音:『知君常受头疼之苦,留一健脑良方,以报君恩。』一纸药方缓缓落在脚边。黄遂回家依药方制作,试服后确觉神清气爽、安神醒脑,取名为『乌金丸』。由于是『仙传良方』,药效灵验,一经推出,广受欢迎。

     

  • 古方正药“集兰堂”

    佛山有一家成药店,因其古方正药、疗效确切而驰誉岭南。它就是位于汾宁路的集兰堂。集兰堂,采用前店后厂的经营模式,以经营熟药为主,兼营丸散类成药,在佛山颇有名气。其创始人潘集兰,于清同治年间在广州桨栏路创号,不久设分店于佛山,清末以来盛誉日高,并在香港设制药工场,其产品销路大增,销往东南亚、南美等地。

    展开更多+
    【严谨制药】

    集兰堂所制成药,最重质量。为确保产品质量,在原料采购上不惜重金。拣选上好的参茸、玉桂等地道药材精制各项膏丹丸;为制纯正的珍珠末,远赴产地,采取极品珍珠;为制熊麝珠珀膏,特在四川打箭炉(地名)自办猎场,采集麝香;为制三蛇胆药品非蛇王满正品三蛇不用。蛇王满为当时佛山负有盛名的蛇药供应商,其独家取蛇胆之法,极为严格,因此蛇胆质量最为上乘。

    【上等选料】

    集兰堂除蛇胆类药品久负盛名外,其珍珠末也极为畅销,珍珠末的选料、制作十分严谨。为保证珍珠末的质量,集兰堂的潘老先生亲赴珍珠产地,雇请最有经验的渔民采捕最上等的珍珠,定期收购、亲自运送、研磨制药。制成的珍珠末,对小儿的气血未定、痰搐惊风之症,成人神志不宁、惊悸失眠之症,皆有显著功效;且有不少妇女用珍珠末外敷,可防皱抗老。

    【坚守诚信】

    就在珍珠末销量日增之时,全国的珍珠产量每况愈下。为确保以慈禧太后为首的皇亲贵族仍能挥霍珍珠,上等珍珠仅用于向朝廷进贡,普通商人有钱也买不到。珍珠末的货源就此被断。有人劝说潘老,改用普通珍珠。潘老仔细对比了上等珍珠与普通珍珠的成色、纯度、成药药效后,为坚守诚信,终究决定停止制售珍珠末。直至民国,商人可采购上等珍珠后,珍珠末方恢复生产。 珍珠末现由中国中药旗下的佛山冯了性药业有限公司生产,继续沿用其古方制法,采用上好珍珠。因其效果显著而销售畅旺。

     

  • 儿科圣手“马百良”

    『家有七厘散一盒,毋怕小儿惊风同夜哭』,这是民国初期,流行于省内的马百良『七厘散』的宣传语。被誉为『儿科圣药』的『七厘散』,因何被称为『七厘散』?为何会有『儿科圣药』的美誉?其中承载着哪些有趣的故事?

    展开更多+
    【抱子求医】

    话说清道光年间,马百良在佛山朝阳街经营国药店,因业务关系,与其他国药店和制药商交往甚密,且精通药理,对药品颇有研究。一日他如常去药店工作,见店门外围着一群人,人群中一衣着单薄的妇人跪抱着一个裹着层层棉布的婴儿痛哭。遂上前问明缘由,原来是妇人带子看病却身无分文,跪于门前祈求帮助。

    【抢救病婴】

    马百良怜其不幸,让伙计扶她进店。进店后,他连忙接过婴儿检查病情,只见婴儿小脸通红,不停咳嗽,已是命悬一线。马立即喂婴儿服下保婴丹(佛山保滋堂老号创制,原名珠珀保婴散,现由中国中药旗下的佛山冯了性药业有限公司生产),并让伙计请来擅医儿科的朋友,两人会诊后总算将婴儿的病情稳住。随后,马百良为婴儿配好药赠予妇人,妇人千恩万谢后离去。

    【创七厘散】

    有感于当时患急惊风病的小儿甚多,而治此病的药材颇为名贵,家贫者无力负担。马百良开始收集民间药方,钻研各家方剂,独具匠心地创制出一种治疗小儿惊风祛痰之药。配方中尽量使用平价的药材,降低成本;更考虑到小儿用药分量不宜过重,因而减少用药分量,使售价更优惠,更适合劳苦大众。由于分量只有『七厘』(约零点二六克),故称为『七厘散』。

    【改良包装】

    初时,马百良将『七厘散』义赠给乡民试用,众人皆颂药效确切。一日,有村民提出散剂有变。马检查后发现散剂结块、变色,应是受潮变异。遂意识到岭南气候潮湿易导致散剂变质。于是他改进包装:用乌金纸或沙纸将药粉包卷如烟头大小,放入蜡壳封固,既可长期存放,又方便携带。自此,『七厘散』正式上市。因其疗效好,价钱公道而广为患者所接受。马百良因此声名鹊起。现如今,马百良“七厘散”已改名为“儿科七厘散”,由中国中药旗下的佛山冯了性药业有限公司生产。

     

  • 精益求精"西鸣堂"

    西鸣堂,一个经营了百数年的佛山成药品牌,至今仍活跃于传统中成药行业。因何等机缘创办,又有哪些动人的故事?清光绪末年,时局动荡,治安混乱,冲突争斗时有发生;邻近的佛山镇虽有冯了性、梁财信等知名的跌打药铺,但患者众而医师少,且『远水解不了近渴』。此时,顺德人梁西鸣看准时机,于容奇北潮坊创办西鸣堂,制售跌打成药。

    展开更多+
    【救治乡民】

    一次,十数乡民因反抗当地士绅而遭到报复,与士绅雇来的地痞流氓进行械斗,十分激烈,伤残者颇多。这些乡民因无钱看病,只能在家中苦熬,病情愈发严重。梁西鸣知道后,逐家逐户地探望伤患,送上药酒药丸,悉心医治,分文不取。

    【不惧强权】

    士绅对此事十分不满,警告梁西鸣不要多管闲事。梁毫不畏惧,淡然道:『医者,不论贫富,一视同仁。你如此赶尽杀绝,不怕惹众怒?如乡民群起攻之,只会「两败俱伤」,且为后人所诟病。』士绅听罢,觉得言之有理,遂不做阻扰。而乡民经过梁的精心照料,病情皆好转。自此,梁西鸣因其医德善行而名声更著,西鸣堂亦成为当地盛极一时的成药商号。

    【古方今用】

    二十一世纪初,『西鸣堂』品牌并入中国中药旗下的广东环球制药有限公司。公司对经典古方进行现代工艺生产研究,开发出一系列颇具特色的中成药产品:如将元代危亦林《世医得效方》所载『玉屏风散』改良精制成『玉屏风颗粒』,将东汉张仲景《伤寒杂病论》所载『小柴胡汤』改良精制成『小柴胡片』,将金元四大医学家之一的李东垣《内外伤辨惑论》所载『生脉散』改良精制成『生脉胶囊』等。现今这些产品已更新为德众商标。

     

  • 保济滋大"李众胜堂"

    在佛山祖庙大街十八号,有一座清代商铺建筑,见证了佛山成药在动荡年代的盛衰,它是李众胜堂祖铺。李众胜堂,所制成药有保济丸、胜保油、保和茶等,以保济丸最负盛名。始创于一八九六年的『李众胜堂保济丸』风行全国,享誉海外,一百多年来一直是家喻户晓的传统中成药名牌产品,其创始人是佛山镇的李兆基。

    展开更多+
    【祖庙卖茶】

    李兆基通过自学和请教老中医,掌握了一些中草药知识。他自创配方,煎制『普济茶』于祖庙大街摆卖。过去各行业会馆均设在祖庙街,来往客商穿梭不停,初一、十五到祖庙参拜北帝的人熙熙攘攘;附近更是作坊店铺密集,人气甚旺。因『普济茶』对头晕发热等小病颇有效验,故小小的凉茶店倒也生意兴隆。

    【南有保济丸】

    后来,李兆基在原『普济茶』配方的基础上,研制生产了对四时感冒、肠胃不适、发热头痛有特殊疗效的保济丸、胜保油、保和茶。其中保济丸最为人所乐用。随着业务的发展,李兆基专事制售保济丸,并改号『李众胜堂』,门前悬挂『保济滋大』牌匾。在他的精心经营下,保济丸销量猛增,国内各省,港澳及东南亚药商纷纷前来定购。

    【乐善好施】

    关于保济丸的创制,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:相传,李兆基初时与妻子在佛山祖庙大街靠卖草药凉茶为生,虽自幼家境清贫,但勤劳善良,乐于相助。凡遇街坊邻里头晕发热,便赠以草药或送上凉茶,分文不取;如有孤寡老人去世或穷人遇丧而无钱殡殓,他们也乐意施与棺木,协助料理后事,故深得乡人敬重。

    【蒸蒸日上】

    李兆基逝世后,后人继承发展,保济丸业务蒸蒸日上,除经营佛山祖铺外,更拓展到广州、香港开设分店。公私合营时,佛山老号合营到佛山联合制药厂。时至今日,中国中药旗下佛山冯了性药业有限公司继承了保济丸的生产,保济丸成为企业名牌产品,一直保持旺销。而香港制造的保济丸商标仍用佛山始创李众胜堂,并印上李兆基头像。

     

  • 医艺精通“宝芝林”

    提到佛山武术,大多数人首先会想到一代宗师黄飞鸿和他的『佛山无影脚』。与他精湛的武术齐名的,还有他的医德,他一手创办、苦心经营的宝芝林。历史上的宝芝林,因何得名,缘何而起,又是如何经营、发展的?

    展开更多+
    【英雄少年】

    黄飞鸿六岁开始从父习武,十二岁起随父在佛山、广州、顺德一带卖武,兼卖跌打药。十二岁那年,他以四象标龙棍战胜了武师郑大雄的左手钓鱼棍法,博得『少年英雄』的名声。后随林福成学艺近两年,习得『铁线拳』、『飞砣』等绝技。成年后,自创工字伏虎拳,尤采高青技艺堪称一绝。一八八六年,黄氏父子在广州仁安街开设跌打医馆(医馆后定名为『宝芝林』),既传授武术,又给人看病。

    【成名一战】

    初时,外人只闻飞鸿武术了得,不信其医术,求医者寡。直到一日,黑旗军统帅刘永福骑马摔伤,久治不愈。飞鸿受好友推荐,前往治病。刘虽不知飞鸿医术如何,但坚信他是德才兼备之人,放心让他医治。飞鸿见此,更尽心竭力,十天过后,刘的腿患已大好。为表谢意,刘特请两广总督张之洞题写『医艺精通』四字,并派人将字镶刻在木匾上,送至医馆。医馆因此名声更著,求医者众。

    【药方公开】

    黄飞鸿行医济世,救死扶伤,遇贫苦病者必赠医施药。体会到劳苦大众生活的艰辛,劳作时常常碰撞扭伤、中暑头晕,便把自己研制的跌打药酒验方和防暑凉茶验方公开,张贴于宝芝林店外,供人们抄录回家自制。

     

  • 佛山人参再造丸

    佛山人参再造丸,是佛山较具影响力的中成药之一。清末民初期间,佛山人参再造丸由潘务本药店生产。潘务本药店为佛山较早的成药老字号之一,始创于明朝,定址朝阳街,以十香止疼丸而闻名。其次是佛山人参再造丸,因当时的中风病人不及如今多,且此药方的药材颇为名贵(如虎骨、犀角等),所以销量不大,名气不如十香止痛丸。一九二八年,潘务本药店停业,佛山人参再造丸转到保滋堂药厂生产。

    展开更多+
    【孝子求药】

    话说一位商人的母亲年过古稀突患中风,吃过潘务本药店的佛山人参再造丸后病情方好转。后商人迁至外地,一日母亲旧病复发,改用其他药方,均无起色。商人遂回佛山寻药,岂料潘店已停业。一番打听后得知人参再造丸转到保滋堂生产,立即前往买药。不巧因原料不齐,此药暂无成品。商人苦苦哀求,店家被他的孝心打动,将自留的一盒药丸给他。后其母日渐好转。可见此药药效之确切,且深入民心。

    【仁心仁术】

    佛山人参再造丸疗效确切,除处方独特外,还与其传统炮制、精工制作息息相关。二十世纪六十年代,因所含原料如虎骨、犀角、龟板等药材较为紧缺,由中国药材公司专门组织将药材原料调运到厂,制成成药后,再运至北京。除在华南地区有广阔的市场外,东北、华北各地亦指定要此药品。现在,佛山人参再造丸由中国中药旗下佛山冯了性药业有限公司生产,在国内外仍享有较高的声誉。

     

  • 伤科泰斗"李广海"

    清末民初,佛山的武术氛围极为浓厚,粤剧、狮艺流行,跌打损伤事故时有发生。佛山因此涌现出一批伤科名医,李广海便是其中一位。李广海,字澄波,佛山栅下茶基人,被誉为『伤科泰斗』、『跌打圣医』,在中医骨伤科界有着崇高的地位。他所创制的『伤科跌打丸』乃佛药名方,畅销至今。

    展开更多+
    【义救乡民】

    李广海自小熟读医书,随父习武行医。他十八岁那年,佛山遭遇了一场特大的洪水灾害,大片土地房屋被洪水淹没,很多人生病受伤。念乡民疾苦,李广海免费为患者看病送药。因自家药房被洪水浸泡,药物十分紧缺,李广海就吩咐妻子陈慧芬回娘家借钱买药。这场洪水后,李广海声名大噪。

    【仁心仁术】

    李广海不仅医术精湛,而且仁心仁术,顾及病患感受。一九五九年,一位在江门工作的波兰专家肩关节脱臼,特请李广海前往医治。李到达时已近正午,专家请他先吃饭,稍后诊治。李说:『好的,我先替你粗略观察,饭后再处理。』遂让助手固定专家的身体,自己仔细观察。忽然双手按住患处用力推拉,专家刚一皱眉,李就高兴地说:『你的肩关节已经复位。』专家试着摆动手臂,果然自如,亦无痛感,连说:『神医!神医!』

    【流芳后世】

    李广海行医之时也钻研制药,创制了『李广海跌打酒』、『李广海跌打丸』等产品,先后斩获省优质产品、国家银质奖等称号,热销国内外。一九五六年,佛山中医院成立,李广海担任副院长并一手创建佛山中医院骨伤科。同年,他将医馆合营至佛山联合制药厂,将自创成药组方及制作工艺无偿献给政府。这些品种划归到佛山制药一厂(冯了性药业有限公司前身)生产,其中『李广海跌打丸』改名为『伤科跌打丸』,销售至今。